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广电局指导,北京广播电视台精心制作的6集大型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自7月14日起在BRTV北京卫视、“北京时间”客户端、爱奇艺、优酷等平台播出。
纪录片从卢沟桥旁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出发,围绕纪念馆的珍贵展陈,重回历史现场,以“一件文物、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的艺术表现形式,构建历史场景与当代展陈的时空对话,开启一次精神追寻。
寻访抗战亲历者
鲜活复原历史记忆
卢沟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独特精神标识,全民族抗战的烽火在这里燃起。《卢沟桥:我们的纪念》总导演张艳菊告诉《综艺报》,在策划过程中,团队了解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筹备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展及场馆改扩建工程,于是决定将历史题材与当下展陈视角相结合,形成新颖的叙事切口。
张艳菊
在张艳菊看来,这部纪录片并非单纯回顾历史,而是通过记录展馆改扩建、展陈设计及布展过程,让观众看到历史的现代表达。“卢沟桥既是地理坐标,也是抗战史的历史坐标。主创团队希望通过纪录片,将其打造为精神坐标。”纪录片力求以年轻化、贴近性的方式呈现重大题材,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
《卢沟桥:我们的纪念》首次公开了大量珍贵的抗战文物和视频,包括毛主席在延安的早期视频、首次公开的一二·九运动珍稀视频、赵一曼被捕后的档案、卢沟桥事变中牺牲的中共地下党员沈忠明的革命烈士证书、斯诺的背包等,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献价值。
纪录片还以“抢救式拍摄”方式独家采访多位百岁抗战老兵及其后人,包括参加平型关战斗、如今已102岁的开国少将王扶之老将军,抗日英雄佟麟阁将军的女儿佟亦非(103岁),110岁的抗战老兵任世朝等,为世人留下独家而珍贵的历史影像。
《卢沟桥:我们的纪念》剧照
该片对革命先辈的情感和抗战故事的刻画十分细腻。摄制组历时数月,奔赴全国30多个城市,走访抗战老兵、革命先辈后人及历史见证者,挖掘了许多感人故事。张艳菊透露,受访者中最年长者已达110岁高龄,最年轻的近百岁,他们的亲身经历为纪录片注入深厚的情感力量。
《卢沟桥:我们的纪念》剧照
谈及幕后采访工作,张艳菊介绍,纪录片的文献素材主要依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丰富馆藏,每一段故事的展开都基于文物、照片或珍贵影像资料。例如,片中首次公开一二·九运动的历史视频,以此为核心延展宏大历史背景。她表示,“希望通过小视角勾连那段波澜壮阔的民族记忆。”。
尽管片名聚焦“卢沟桥”,但张艳菊强调,这部纪录片的意义远超地域限制。片中,重庆一对母子用50余年的默默守护,告慰长眠于此的苏联英雄库里申科。故事自带穿透人心的力量,既承载民族记忆,更蕴含跨越国界的情感共鸣。“‘我们’代表的是每一个铭记历史的人——抗战馆的工作者、媒体人、亲历者及其后人乃至广大观众,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这份记忆。”张艳菊表示,影片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全民参与的精神纪念,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继续闪耀。
AIGC赋能“跨时空对话”
《卢沟桥:我们的纪念》采用“策展人视角”的叙事方式,记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改扩建和布展细节,包括策展方案、文字内容、文物陈列等。摄制组要在不影响工程进度的前提下完成拍摄。为此,主创团队在馆内驻扎三个多月,采用“边前采边拍摄”的工作方式,全程记录每个重要节点。
从建筑改造到文物布展,从策展方案的反复推敲到展陈细节的精益求精,纪录片主创不仅要在庞杂的物料中寻找那些首次公开的重要文物,更要挖掘文物背后打动人心的故事。张艳菊举例,“仅《义勇军进行曲》展示区这一小区域,策展团队就推翻了十几版设计方案,纪录片则完整记录了这个反复打磨的过程。”
《卢沟桥:我们的纪念》剧照
《卢沟桥:我们的纪念》运用4K超高清拍摄与AI技术,节目组邀请103岁的佟麟阁将军之女佟亦非重返卢沟桥,并通过AIGC技术设计了佟麟阁将军“重回”卢沟桥的影像,用跨越时空的对话,保留历史回声。片中,百岁老人佟亦非步履蹒跚却坚定如初,当她轻声复述15岁时父亲的嘱托——“桥上每尊石狮,都守望着家国”,历史与现实产生强烈共鸣。
纪录片还首次公开卢沟桥事变中牺牲的地下党员沈忠明的革命烈士证明书。由于沈忠明生前未留下照片,制作团队特邀国内权威模拟画像专家林宇辉赶赴安徽蚌埠,依据家属描述和家族照片,还原沈忠明烈士的容貌。借助AIGC技术,片中模拟了沈忠明“重返”卢沟桥的动人场景。在拍摄现场,94岁的烈士之子沈树敏终于完成了这场迟到近百年的“父子相见”。
《卢沟桥:我们的纪念》剧照
《卢沟桥:我们的纪念》自播出以来收获广泛好评,不仅在北京卫视收视亮眼,在网络平台的传播也引发热烈反响,相关短视频播放量破千万。纪录片以14年抗战史为时间线索,通过微观视角讲述真实故事,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增强了观众代入感和情感勾连。
“只要作品足够优秀、能引发共鸣,年轻人是愿意静下心来观看的。”张艳菊认为,优秀的主旋律作品须讲求“实感”,避免空洞的历史叙述,“要找到新颖视角和切入点,才能制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zongyiweekly@163.com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炒股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