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当归 12g,赤芍 12g,川芎 9g,桃仁 9g,红花 9g,鸡血藤 30g,蝉蜕 6g,防风 9g,白鲜皮 15g,土茯苓 30g,甘草 6g。
功效:活血化瘀,祛风止痒。
方解: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络;鸡血藤养血活血;蝉蜕、防风祛风止痒;白鲜皮、土茯苓清热燥湿解毒;甘草调和诸药。适用于血瘀风燥型皮肤淀粉样变,症见皮肤粗糙肥厚、呈苔藓样变,颜色暗红,瘙痒剧烈,舌暗有瘀点,脉涩。
用法: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连服 4-6 周。
2. 滋阴除湿汤(赵炳南老中医经验方化裁)组成:生地 15g,玄参 12g,麦冬 12g,当归 12g,赤芍 12g,丹参 15g,茯苓 12g,泽泻 12g,白鲜皮 15g,苦参 12g。
功效:滋阴润燥,清热除湿。
方解:生地、玄参、麦冬滋阴润燥;当归、赤芍、丹参养血活血;茯苓、泽泻健脾利湿;白鲜皮、苦参清热燥湿止痒。适用于阴虚湿热型皮肤淀粉样变,症见皮肤干燥脱屑、伴有渗液或红斑,口干不欲饮,舌红苔少或兼黄腻,脉细数。
用法: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可配合外洗方增强疗效。
二、名医秘方1. 软坚消斑方(某三甲医院皮肤科专家经验方)组成:黄芪 30g,党参 15g,白术 12g,当归 12g,熟地 15g,川芎 9g,三棱 12g,莪术 12g,牡蛎 30g(先煎),夏枯草 15g,白鲜皮 15g。
功效:益气活血,软坚散结。
方解: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气旺则血行;当归、熟地、川芎养血活血;三棱、莪术破血逐瘀;牡蛎、夏枯草软坚散结;白鲜皮祛风止痒。适用于气虚血瘀型皮肤淀粉样变,症见皮肤斑块坚硬、色暗,伴神疲乏力,舌淡暗,脉细涩。
用法: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同时可用药渣煎水外洗患处,每次 20 分钟,每日 2 次。
2. 清热凉血汤(民间名老中医秘方)组成:水牛角 30g(先煎),生地 20g,丹皮 12g,赤芍 12g,紫草 15g,黄芩 12g,栀子 9g,白鲜皮 15g,地肤子 15g,生甘草 6g。
功效:清热凉血,祛风止痒。
方解: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紫草清热凉血活血;黄芩、栀子清热解毒;白鲜皮、地肤子祛风止痒;生甘草调和诸药。适用于血热生风型皮肤淀粉样变,症见皮肤红斑明显、瘙痒灼热,伴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用法: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症状缓解后可改为隔日 1 剂。
三、专家外治名方1. 醋泡软坚方( dermatology expert external formula)组成:三棱 30g,莪术 30g,桃仁 30g,红花 30g,食醋 500ml。
功效:活血化瘀,软化角质。
方解:三棱、莪术、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食醋软坚散结,增强药物渗透力。
用法:将药物浸泡于食醋中 48 小时,文火煮沸后放凉,取药液浸泡患处,每次 15-20 分钟,每日 2 次,10 天为 1 疗程。
2. 硫黄软膏外搽方(某中医院专家经验方)组成:硫黄 10g,水杨酸 5g,凡士林 85g。
功效:杀虫止痒,溶解角质。
方解:硫黄杀虫止痒,为治疗顽癣的常用药;水杨酸软化角质,促进药物吸收;凡士林调和药膏,滋润皮肤。
用法:将药物混合均匀,每日 2 次外搽患处,按摩至吸收,适用于皮肤增厚、瘙痒明显者。
四、治疗注意事项辨证精准:皮肤淀粉样变临床表现多样,需区分血热、血瘀、湿热、阴虚等证型,如血热型多伴红斑灼热,血瘀型多伴皮肤色暗坚硬,需由中医师辨证后用药。
内外同治:内服药调理体质,外治法直接作用于皮损(如中药外洗、药膏外涂),可提高疗效,尤其针对皮肤增厚、瘙痒症状。
长期调护:本病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治疗需持续 3-6 个月,同时注意避免搔抓、热水烫洗等刺激,减少化纤衣物摩擦。
饮食禁忌:忌食辛辣、海鲜、酒类等发物,可多食用山药、薏米、百合等健脾滋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若皮损范围广泛或症状严重,建议结合西医检查(如皮肤活检)明确诊断,在中医师指导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炒股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