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想沾点仙气儿!
刘益谦这个名字,估计大伙儿都没听说过吧。
不过,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可以说是最“土豪到没边儿”的百亿富豪。
价值2.8亿的古董杯,别人买回去养着都挺正常,他自己拿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倒水喝,面对这个举动,他竟然说没啥特别的意思,就是想沾点皇帝的仙气。
到了2022年,他靠着之前投资的布洛芬药厂,在短短45天内就赚了60亿,瞬间成为当时市场上最火的投资人。
其实很多人都没想到,这位身家百亿的顶级大佬,最早不过是个初中辍学的出租车司机罢了。
草根逆袭
1963年,刘益谦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贫困家庭,家境十分拮据。他从小就不是老师心中的好苗子,经常调皮捣蛋,惹是生非,到了初二的时候就没心思再继续读书,干脆放弃了学业。
那会儿没有学历也没有技艺,想找个像样的工作简直难如登天,只能到处转转,碰碰运气。
后来他到舅舅的皮具作坊帮忙,别人都只想着按部就班完成工作拿工资,他倒是盯着作坊的活儿琢磨得起劲。
很快,他就注意到,作坊有时候忙不过来,就会把一些活儿外包出去,里面夹有差价可以赚。
他马上就开始行动,一边跟舅舅商量好外包的价钱,一边还去找别的小作坊接活儿,自己就在中间赚点差价。
没想到这条路子真行得通,刚开始一天就能挣个一百多块,那时候算是挺可观的数目了。
就坚持了三年,他竟然变成了大家羡慕的万元户,手头衣錦還鄉,有了点钱怎么也不歇着,又开了一家百货店,做买卖搞得红红火火。
可刘益谦可不是个甘于现状的人,开百货商店得常跑去进货,每次都得挤公交、扯三轮车,折腾半天还耽误事。
他望着街上飞驰的出租车,心里又冒出一个点子:要是自己能开出租,进货不费事,还能多掙点儿呢。
说就说干,他掏出6000块钱去考驾照,那会儿6000块的可不是个小数目,许多人都觉得他有点儿脑子不清楚。
可他哪管别人怎么议论,拼劲儿十足地把驾照搞定了,最终真开上了那辆出租车。
开出租车虽然挺费劲的,每天都得早出晚归,但收入比经营百货店要稳当得多,而且接触的人多,能听到不少新鲜的事儿。
就这两年下来,他又攒下一笔不小的钱,比起以前开店赚的还要多一些。
更值得一提的是,开出租的时候,他经常遇到一些炒股的乘客,车里聊得挺热烈的,偶尔还会提到股票怎么涨、怎么能赚到钱。
刘益谦本来就对赚钱的门道特别灵通,这一听到这些话,立刻脑子就转的特别快。
他边开车边偷偷注意乘客聊的炒股消息,有时候还会主动问问他们炒股的技巧。渐渐地,他对股票产生了兴趣,也开始有了进军股市的想法。
谁也没想到,就在这次开车碰到的偶然炒股信息,居然成了刘益谦人生中的又一个关键转折。
从万元户到百亿富豪
刘益谦刚踏入股市的时候,还在探索摸索,但没过多久,他就凭借着那份敏锐的直觉,在资本市场里甩开了人,找到了发大财的诀窍。
到了90年代末,市场上出了年利率达到10%的高息国债,那会儿,很多人觉得把钱存银行更保险,没人敢轻易去买国债。
刘益谦倒是不一样,他觉得这是个难得的好机会,于是毫不犹豫地拿出一大笔资金,全部投了进去。
等到国债到期兑现,他一下子赚了不少,这也让他在资本市场中第一次尝到大额盈利的喜悦。
其实早在1990年,刘益谦就已经显露出了非凡的投资眼光。
那会儿豫园商城刚上市,刘益谦花了1万块钱买了100股,身边的人都笑他,觉得这股票说不定哪天就会跌光了,但他一点也没在意,牢牢握着这些股票不放。
谁料到一年不到,豫园商城的股价一路冲刺,他持有的那100股竟然涨到了100万,1万块变成了100万,增长了100倍,那个时候简直难以置信,但刘益谦就这么实现了这个奇迹。
到了1992年,股票认购证开始流行起来,一张只要30块钱,但其实没人怎么感兴趣,大家都觉得这玩意儿没啥用处。
刘益谦盯着那认购证研究了好几天,他觉得里面藏着个大机会,便把所有积蓄都拿出来,大规模买入认购证。
没过多久,认购证的价格开始飞速上涨,一张竟然涨到6000元,一天之内就翻了200倍,刘益谦再次凭着精准的判断赚得满载而归。
有了充裕的资金后,刘益谦就开始着手打造属于自己的财富王国。
到了2000年,他创建了新理益投资公司,主要专注于股权投资。通过收购法人股,他变成了十几家上市公司的股东,在资本市场上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强。
到了2002年,他再次出手,买下了百科药业20%的股份,顺势当上了董事长,从原先的投资人变成了企业的掌舵人。
到了2004年,他又把目标对准了保险行业,创立了一家保险公司,专注于汽车保险业务。那时的他,身价已经悄悄攀升到百亿水平,真正成为了富豪。不过,刘益谦的传奇故事还远没有结束。
到了2019年,他看中了一个濒临倒闭的布洛芬原料药厂,花了1.8亿把它买了过来。
那会儿,很多人都觉得收购一家快熬不住的企业就是赔本赚吆喝,没人看好这个买卖,但刘益谦心里有自己的打算,他认为布洛芬这种常用药,迟早会成为关键。
没想到到2022年底,疫情政策一调整,布洛芬的需求竟然猛增,买不到布洛芬的情况随之而来,那家原本快扛不住的药企,突然成了抢手货,生产的布洛芬原料药都供不应求了。
短短45天里,刘益谦靠这家药企赚了60亿,不过也有人觉得他是在“趁乱大发财”,争议一直没停过。
有人说刘益谦运气不错,总能抓住那些热点,但只有他自己清楚,每次出手前都经过了多少调查,承担了多少风险。
曾经的的士司机,如今靠一颗药在45天内赚了60亿,他走的每一步都不容易,而他在资本市场上的故事,还在不断上演。
任性收藏家
刘益谦在资本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之后,日子过得不声不响,甚至低调得让人怀疑他就是那位百亿身家的大佬。
有次,他随意穿着,走到街边的小摊子吃盒饭,胡子拉碴的模样,被路过的人笑称像“丐帮长老”。
谁能想到,这个平时过得低调的人,在收藏圈里居然成了“狂人”的代名词,出手豪爽得不得了。
他第一次出手收藏的作品,就是王羲之的《平安帖》,那时候他花了3.08亿,把这件珍贵的艺术品收入囊中,瞬间打破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史上的亿元纪录。
消息一传开,收藏界炸了锅,有人说他发了,也有人觉得他疯了,居然出那么多钱买一张纸。不过刘益谦根本没搭理这些声音,依旧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在收藏。
后来,他在拍卖现场又盯上了莫迪利安尼的《侧卧的裸女》,这次他直接出价,动了10.84亿人民币,把这幅画拿到手了。
每次有人问他为什么舍得花那么多钱买艺术品,他都直截了当地说,自己收藏的原则就是“好东西就是贵,反正只买场上最贵的那一件”。
在他看来,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不论花多少钱都值得,靠这份干脆利落的态度,他在收藏圈里显得特别有辨识度。
让刘益谦的收藏故事走遍街头巷尾的,还是他在2014年用2.8亿买回的鸡缸杯喝茶这件事。
那会儿,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一只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可厉害了,现场争夺特别激烈。
刘益谦一路狂砸,一路加价,最后一2.8亿成交,这次价格再一次打破了大家对艺术品价值的印象。
真搞笑,大家没想到他一拍下杯子,立马就拿出来倒了茶喝,还笑着说这是“吸皇帝仙气”呢。
这事儿很快传开了,很多人都在骂他,觉得他就是个“没文化的暴发户”,这么值钱的文物用来喝茶,简直是浪费国家的财宝。
虽然网上的质问接踵而至,刘益谦一点也不觉得慌,他一直坚信“价值比价格更关键”。
在他看来,这只鸡缸杯不光有历史的意义,还具有他看中的收藏价值,怎么用完全是他的事,没必要在意别人的看法。
其实那些熟悉刘益谦的人都知道,他在投资和收藏方面都遵循自己的一套原则,从不盲从别人的见解。
一开始开出租车的时候,他就注意到一些炒股的消息;随后在资本市场里精准布局投资;到现在在收藏圈里也敢于出手,每次做决策的理由都没被大部分人理解,但最终结果都证明了他的选择是不是正确。
如今,他还在打理着自己的资本版图,同时也坚持着收藏的兴趣,他的故事不断带来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新变化。
参考文献
炒股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